七秩荣光 喜迎华诞——雷清泉院士为2020级研一新生讲述“人生之路”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25动态浏览次数:306

建校70华诞,桃李芳华无限;哈理工人求索奋进,代代传承筑梦百年。展望新征程,沃育英才青春逐梦,探物穷理求真报国。知行统一,博厚悠远,是代代哈理工人的信念也是哈理工精神最好的诠释。老一辈哈理工人把为党、国家和人民打造更多重器利器作为毕生追求,把加强科技人才、大力培养一流科研团队放在战略位置;新一代哈理工人扛起时代使命,肩负前辈重托,推开哈理工的大门点亮科研报国的梦想。言传身教,立德于行,为了让新生在校庆之际感受大师风范、启迪科研精神、挖掘校荣我荣的自豪感,电气学院特别邀请我国著名绝缘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雷清泉院士为新生作“开学第一讲”。讲座于2020年9月18日16时在西区新主楼5楼报告厅召开,雷清泉院士以“人生之路”为主题为研究生新生同学在未来的求学和科研道路上指明方向。电气学院党委书记张军、副院长刘骥、赵洪教授、张晓虹教授、部分青年教师及全体研究生新生出席会议。本次讲座由电气学院副院长康守强主持。讲座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同学们热情高涨。雷院士入场后,同学们纷纷起立,鼓掌欢迎。


2020雷清泉院士“人生之路”主题讲座现场

淡泊名利 守正初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雷院士强调“搞科研要守得住朴素,守得住初心,脚踏实地,才会有所成绩。”童年的艰苦岁月,锄地,挑担,打猪草……对雷院士而言既是难,亦是富;是苦,亦是福。难的是物质,富的是灵魂,苦的是环境,福的是志向。正是这些磨难,造就了雷院士吃苦耐劳、淡泊名利的品格,也给予了他立志学习报国的想法。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懂得吃一吃苦,那在未来也不会有什么难事了”。执教58载,坚守初心,有勇争第一的科研追求,有不计得失的胸怀坦荡,有不论成败的献身科学。雷院士说:“穷则思辨,家穷不代表志穷。”决定成功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精神的日益富足才会步步实现人生的价值。按他的想法来说,他的一生,成就和荣誉确实够多了,但是要说值,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静下心来做好一两件事,凝聚着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承载着民族发展的重任。

讲座中的雷清泉院士

扎根深处 博学多思

基础研究站得稳不稳,站得牢不牢,直接关系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知识才是真本事,技术才是硬本领”这是雷院士给同学们的忠告,要有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潜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才能广泛的积累知识。他用八个字勉励自己也送给新生鼓励青年,“兴趣、立志、奋斗、无悔”。简单的八个字是一种嘱托与期望,也是一位老哈理工人的人生缩影。大学时代的他,每天三点一线,扎实基础,潜心学习。自1998年雷院士拿到第一个基金到2003年被评为院士,看似8年的时间实现了质的飞跃,实则却是几十年的沉淀和积累。在学习上雷院士用多年的经验总结了十六个字送给新生“学到深处,夯实基础;问到根处,求实创新。在大学里要学会自学,他说“小学是老师抱着走,中学是老师领着走,而大学是老师看着走”,进入大学知识的学习和学识的广博都离不开自学。雷院士在学校课余时间自学英、法、德、日、俄五种语言,并且自学了专业之外的材料学、物理学、数学等众多学科。他用自身的经历个20级新生,强大的自学能力和扎实的基础是打开科研大门的敲门砖。“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承其大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知识就像大海捞针,但我们不可以只捞一根针,而是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承载更多,走得更远,更好地投身科研,建设祖国。

认真听讲的2020级研究生新生同学

投身科研 报效祖国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雷院士嘱咐道,“当代青年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要严谨细致,不能着急,更不能弄虚作假。”他以自身科研的实际案例为依据,鼓励研究生要真正投身科研,热爱科研,为兴趣科研,为责任科研,而不是以名利为上,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以青春报校祖国。55岁拿到第一个基金,60岁达到第一个国家奖、65岁荣获院士称号,回首历史每一次成绩,每一次进步都是脚踏实地的奋斗史。雷清泉院士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精神与奉献。他呼吁同学们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研人员身上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知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精神,怀着敬畏科学、尊崇科学、善于运用科学的态度学习,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62年至今,59年弹指一挥间,雷院士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他曾说:“我们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使我们更加深信科学精神的力量。”

新生代表为雷院士鲜花

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

“此生所愿艳桃李,路石人梯荐白头”。70年风雨砥砺,伴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强大,伴随着哈理工的进步发展,雷院士为教育事业,为科研工作挥洒青春与才华。雷院士在为科研奋斗四十载后以65岁高龄重返教学岗位,他把“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任务,更以一个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的魅力感染、启迪着学生。他坚持把青年人推在前面,让他们尽快地挑起大梁,用“垫脚石”精神塑造了一批批杰出的电气人才。他希望自己是新一代的引路人,同时也希望培养更多新一代的传承人。

伴随着热烈掌声,讲座进入了尾声,研究生范超越代表全体研究生新生,向雷院士敬献鲜花,对雷教授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讲座虽已结束,但意蕴深长。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向雷院士一样,靠自己的努力战胜磨难,走向光明。看向优秀我们才能变得更加优秀,学习院士精神并不强制要求每个人都能作出像雷清泉院士一样的巨大贡献,而在于能否怀揣一颗乐于奉献的心,胸怀一份兼济天下的志向。青年是新时代的希望,是时候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七十载栉风沐雨,半世纪岁月如歌,哈理工会继往开来打造人才辈出的摇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壮丽的哈理工乐章。(摄影:邢雅琪  马翊尧 陈俊杰 尹梓沣 王俊伟)

雷院士与参会师生合影

雷清泉院士简介

1938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1-1983公派留学西德Hannover大学;1993.10-1993.11日本大版大学客座研究员,IEEE高级会员,ICPADM2009国际学术会议主席;现任“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材料与工程学部评议组成员,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50余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建国60年“感动龙江英才”荣誉称号。2009年主持了“纳米电介质的多层次结构及其宏观性能”香山科学会议,提出了加强介观或纳米尺度结构与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研究,探索微观-介观-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相互关系与理论模型的跨学科、前瞻性和挑战性的重大科学问题,推动了纳米电介质领域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