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70年发展巡礼】党建引领夯基础 凝心聚力促发展——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篇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07动态浏览次数:312

【编者按】金秋九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韶光流转盛世如约,抚今追昔薪火相传,70载斗转星移,哈理工人的奋进未曾停歇,哈理工人的品格代代相传。在哈理工建校70周年之际,为总结各学院的发展历程,凝练发展特色,展示发展成果,特推出建校70年发展巡礼专栏,以飨读者。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创建于2002年,下设五个系和一个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7人,教授20人,副教授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3人。现有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2人,省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2人 ,龙江(青年)学者1人、省杰出青年1人,荣获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人,校级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3人入选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学院还聘请了国内一些重点院校的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知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教风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教学与学科发展需要、富有活力的教学队伍。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形成了绿色化工技术、工业催化剂设计及应用、应用化学、制药及医用材料、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厅局级及企事业委托项目167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7项,科研经费达23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7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SCI和EI收录400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5部,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化学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现有国家一流建设专业1个、省一流建设专业1个、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专业1个。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育人成果十分显著。材化16-1班姚宇豪(第一作者)等本科生在国际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10.733)发表研究论文,并被期刊选为热点论文(hot paper)。因发展速度快、业绩突出,学院被授予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五一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创新优化培养方式,实施打造“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程。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学院党委以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三推两强”工程为抓手,以“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为龙头,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探索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

“双带头人”工作室门牌

“双带头人”工作室

守初心、担使命,搭平台、促成长。“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组建以来,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信仰坚定、教书育人的理想情怀孕育桃李;以爱岗敬业、奋进前行的实际行动培育人才;以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助力栋梁。作为教师,他们坚守学术精神,勇攀高峰,发挥着“领头雁”作用;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他们加强组织建设,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双带头人”,他们刻苦钻研,砥砺奋进,努力践行着教师“三尺讲台”的初心与使命。

工作室负责人张凤鸣教授,创新科研育人模式,率先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让本科生参与高水平项目研究,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全面提高,并对学习和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精心培养,成果彰显。2020年5月,指导材化16-1班姚宇豪等本科生在国际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10.733)发表研究论文,并被期刊选为hot paper。指导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实验室本科生先后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指导学生在2017年的第十五届大学“挑战杯”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获得“理工英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2项,荣获第十四届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五四奖章、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担任黑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我校新能源催化转化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发表影响因子10以上高水平论文9篇。

魏金枝教授,将思政教育融于教学活动中,创新地将“1234321”(即“1个目标,2个朋友,3个注意,4个不同,3个承诺,2个吃得,1个硕果”)的学生引导激励模式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不断进行《环境监测》课程改革,构建了教师理论教学+翻转课堂+实验环节+科研训练“四位一体”的课程培养模式。以科研促教学,先后主持省基金项目2项,教育厅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及厅局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哈尔滨理工大学“三全育人”课程育人先进个人。

尚岩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传道授业解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能力,无条件开放自己的研究室,让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育人能力提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2项,学生发表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历年来,获得了哈尔滨理工大学讲课大赛奖、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新秀奖、多次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

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张凤鸣的带领下,材化系党支部形成了党员教师带头吃苦,带头奉献的良好氛围。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支部党员教师总是冲在第一线,全员参与教学改革及教改课题的研究。党建和科研的深度融合,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科研成果显赫。支部党员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每年人均4篇左右,支部7人有6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双带头人”工作室墙板

“双带头人”工作室成员研究方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全体教师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中,努力践行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呈现了一种蒸蒸日上的势头,老师有干劲儿,学生有动力,形成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学院先后荣获哈尔滨理工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三全育人”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五一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

 

二、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

学院党委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探索党务工作新方法,制作了党员《“两学一做”学习工作手册》,用“积分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的方面,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切实改变一些党支部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方面存在的随意性、简单化问题。“做”的方面,在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专业技能业务提升及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等三大体系方面对教师党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党支部对党员的“学”与“做”情况实时记录并转化为积分,年底作为党员“两学一做”评议的重要依据。

 

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手册

 

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手册

学习手册记录笔记

三、党建工作融入学院中心工作,持续推进教学、科研的快速发展。

学院党委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加强“把关”,引导教师在各项工作与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2018年度,各党支部开展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18次。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专业及学科竞争力逐步提升,为强院建设夯实了基础。

1、抓党建促教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学校中最早启动专业认证的学院,秉承着“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化工精神,坚持借助专业认证的外力,激发专业建设的内力,积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修订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条件保障,着力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引领和推动专业建设,本科教学成绩斐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过程中,得到进校考察专家的高度赞扬,被专家评价为全国的典范,环境工程系主任董晶颢老师在全国认证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报告。2019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获批黑龙江省一流建设专业。同年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是我校第三个通过认证的专业,也是黑龙江省继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第二个通过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专业认证证书

2、抓党建促人才培养。结合学科及专业特色,以科研平台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省级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化工技术创新团队为基础,对学院现有科研方向进行梳理与凝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学院注重科研队伍的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典范脱颖而出。

李丽波教授,青年龙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电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新能源和绿色表面工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7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省级项目2项,在国际专业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40篇。出版著作《表面预处理实用手册》(主编)和《电镀技术与应用》,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并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她开发的新型镀液,为年产值百亿以上的江苏省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技术瓶颈,产品性能指标达到行业国际标准,2018年被评为“第四届中表镀-安美特优秀青年教师奖”。她致力于开发环保型表面处理液,力争为国家绿色电镀行业实现新的突破,2019年获得了“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科学技术贡献奖”。10多年来,她的课题组致力于环保电镀和安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研究。从实验室的小试到工厂的中试,她整理数据、分析原理、查阅资料、反复试验,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3650天,解析了很多之前难以解析的难题,在我国电池发展领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为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她表示自己是幸运的,恰逢盛世,荣誉与责任激励着她继续肩负教学与科研的使命与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李丽波教授在进行科研实验

张凤鸣教授,主要从事基于晶态多孔材料的制备与能源催化和转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共价有机框架杂化光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创新工作。代表性研究成果有:(1)首次构筑了共价键键连接的MOF-COF高效光催化剂,引领了MOFs和COFs化学相结合的新方向(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2106-12110. 他引81次);(2) 首次研究证实,功能化分子咪唑在多孔材料中有序排列比无序排列更有利于形成连续的质子传输路径,对材料质子传导性能的提高最有利(J. Am. Chem. Soc., 2017, 139, 6183−6189. 他引174次)。(3) 开发了系列COFs/MOFs与无机半导体复合的异质结构光催化产氢催化剂,实现光催化产氢性能的大幅提高(Appl. Catal. B-Environ., 2019, 244, 340–346.; J. Mater. Chem. A, 2019, 7, 20193 –20200等)。

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影响因子:14.695);Angew. Chem. Int. Ed. (影响因子:12.257);ACS Energy Letters. (影响因子:16.331);Appl. Catal. B-Environ. (3篇, 影响因子:14.229);J. Mater. Chem. A, (3篇, 影响因子:10.733)等发表影响因子10以上高水平研究论文9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期刊封面论文篇1篇。研究成果被X-mol、能源学人、研之成理、中科院、黑龙江省教育厅等多个学术网站和机构宣传报道,在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张凤鸣教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庞海军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理工英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研究团队立足于多酸(也称多金属氧酸盐)领域多年来坚实的研究基础,致力于突破传统纯多酸电极材料导电性与稳定性差的技术瓶颈,开发出多种新型高性能多酸基非贵金属电极材料,初步建立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体系,授权相关发明专利10项,为我国清洁能源的开发与新型能源存储器件的制备提供技术;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完成省青年学术骨干项目等各类项目8项;在《small》、《Chem. Eng. 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Power Sources》、《Chem. Commun.》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SCI论文50余篇,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提升了学科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2010及2015年在多酸功能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应用领域获得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庞海军教授相关研究成果

谭立超副教授,于2016年3月参加工作以来,成为学院重点培养的学术骨干,“理工英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累积总影响因子大于100,总他引次数400多次,其中有4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中科院一区论文。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和黑龙江省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其中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全国每年1200人左右,黑龙江省博士后特别资助全省每年20人左右,累积科研经费80余万。于2019年获得第四届“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优秀组织奖。同时该教师积极与国内外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于2019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组织过环渤海表面论坛会议和中国化工新材料会议,参加过中美华人纳米论坛、第十九届全国电化学会议、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等多项会议。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导师和副导师,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3名,本科生20多名,其中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谭立超副教授以通讯作者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

3、抓党建促科技成果转化。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注重“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以横向课题的研究带动校企合作,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君教授,作为黑龙江省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重点方向的带头人,带领的团队继承了上一辈理工人的科研精神,始终坚持以循环经济、绿色化学为理念,以精细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研究目标,以为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为自己的最终成果。十几年来,团队成员不计名利、安于平静、默默奉献,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企业的服务中。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工业化技艺,为企业解决了一道道难题。2008年,团队承担的千吨级α-甲基苯乙烯再利用技术在中国蓝星集团哈尔滨分公司一次试车成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2010年,年产300吨2,4-二枯基酚工业化生产线在我省安达先锋化工厂试车成功,打破了我国该原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僵局,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2016年,年产1000吨对枯基酚与2,4-二枯基酚联产技术在湖北省襄樊市裕昌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上马,使该企业迅速成为我国生产紫外线吸收剂UV234的龙头企业;2019年10月,受吉林省东方红(通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完成了年处理1000吨西洋参去除农药残留的工业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任务,现已顺利投产。该技术可直接为企业清理库存2000吨、价值为12亿元人民币的高农残西洋参,间接产值超过20亿/年。

由君教授和她的团队十几年如一日,潜心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基金、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计划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已经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30余项,转让专利技术5项;2019以免答辩的成绩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由君教授和她的课题组在辛勤工作,硕果累累的基础上,励志科研,继续发挥自己的研究优势,初心不改,马不停蹄地向着自己的研究目标奋进,不负国家对高校教师的重托,为学校和学院的“双一流”建设、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君教授(左四)和她的研究团队

 

4、抓党建促管理。学院党委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在从严治党、安全稳定、意识形态等工作中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带头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强化党性修养、带头严格自律、带头担当负责。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以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本职工作。2019年度班子成员共深入食堂19人次,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9个;深入班级听课56人次;深入实验室47人次,建立实验室风险台账5本,解决落实安全问题42项;走进学生寝室56人次,与学生谈心谈话100人次。保证了学院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受到全院师生的广泛好评。学院党委在2018、2019年学校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考核中均获得优秀。

四、实施“抓师德,强师风”项目工程,教师“立德树人”彰显成效。

学院注重引导教师将教学科研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专业课教育资源和优势,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全过程。形成“3+1”的师德师风项目建设体系。其中,“3”为“师德师范工程”、“师能强化工程”、“师风建设工程”,“+1”为“师魂铸就工程”。旨在充分贯彻“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素质、创造能力、高尚人格”的培养目标,让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绽放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

树师德、正师风、铸师魂。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言传身教,释放人格魅力,把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融入理论知识传授、动手能力培养上,担当起学生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以赛促学、以用促学”,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有独到之处。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学风和校风建设。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院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是目前全国影响最大、参加高校数量最多的竞赛之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理论基本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舞台,通过比赛形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自信、提升了团队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和临场应变能力,为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扩大了学院和学校的影响力。几年来,战绩辉煌、硕果累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连续五次获国赛一等奖)、化工原理实验竞赛、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化学化工创业大赛、“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等,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

2019年全国第十三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

2019年第三届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

2019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总决赛

2019年第一届“北控水务杯”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

2、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到的知识要敢于到实践中去检验,不能纸上谈兵,要落实到行动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岳鹏、樊少辉、李博仑、刘艳琦、万鹏5名同学在牛古丹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室已经用了20年之久的原有实验设备进行了重新设计制作,经过三年时间,制作了两套化工原理实验设备--“流体输送机械性能综合实验台”和“洞道干燥实验机”,解决了以往旧实验台只能进行单泵操作的问题,还实现了全自动流程和数字化显示,减小了实验误差,节约了时间,让整个实验更加高效准确。实验台的成功研制,展现了学生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专业的魅力,增加了对科学研发的自信,更激发了对创新的热爱。目前,该实验台已经投入到学院五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中。

牛古丹老师(左二)指导学生

 

3、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化,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2015年6月-2018年7月,学院率先开展了第二课堂学分化的试点工作。把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活动,整合深化为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要求学生自觉地参与素质教育的各类课程,变“老师让我参加”为“我要参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促进他们自主成长,对于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起到了有力的支撑。通过课程化予以科学规范并实现可追踪、有评价,通过学分化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开展至今成效非常显著。

2016年和2017年校田径运动会,连续两年获得学生团体总分第一;开展的校文化艺术节之“国风雅颂”诗词风采大赛,被称为哈理工版“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理工大学文化艺术节的品牌活动之一;化工14-1班团支部获得2017年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化工学院团总支获得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五四红旗团总支。

第二课堂学分化的课程体系

化工14-1班获得2017年全国活力团支部

五四红旗团总支

连续两年运动会学生团体总分全校第一名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建院至今,已走过了19个年头。经过一代代化工人的努力,现已形成勤勉敬业、勇挑重担、吃苦耐劳、无私忘我、善战有为的温暖集体。人心齐,泰山移。化工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秉承“永不言败”的化工精神,育人为本、守正创新,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力争把学院建成教学特色鲜明、科研实力雄厚的地方一流学院。为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支援国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